關稅風暴下的企業突圍戰略:
用人才厚實底盤、以AI開拓新局
撰文|鄭又腆 博士
企業人資勞資績效改善顧問、產官學策略聯盟講座
壹、關稅衝擊來勢洶洶,企業面對現實更要迎難而上
近月以來,全球供應鏈再次波動。某些國際貿易政策的變動,導致部分商品面臨高達20%的進口關稅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台灣中小企業首當其衝,不論是製造業的毛利、通路商的議價能力,還是服務業的進口原物料成本,都在壓縮原有的經營空間。
許多企業主問我:「鄭博士,我們的毛利已經夠薄了,再加上20%的關稅,根本喘不過氣,怎麼辦?」我總是誠實地回應:「我們改變不了世界局勢,但可以改變自己的人才體質與競爭思維。」
這正是企業從「反應式生存」走向「主動式突圍」的關鍵轉折點。
貳、三個錯誤心態,讓企業陷入被動
-
只看價格,不看價值
企業主若將焦點放在「成本增加」而非「價值重構」,容易進入惡性壓縮支出的循環,砍人、砍訓練、砍創新,最後連生存的能力也一起砍掉了。 -
對人才培育視若成本,而非資產
在危機中選擇凍結培訓預算,是最昂貴的決策。因為當市場回暖、科技進步、客戶需求轉變時,沒有具備新能力的人才團隊,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流走。 -
認為AI離自己太遠
AI不是實驗室裡的科技玩具,而是今天中小企業活下來的利器。不懂AI不是問題,拒絕學AI才是危機。
參、人才是企業的底盤,不是配件
讓我說一個我親身輔導的案例:
某家傳產零件加工廠,去年面臨美國客戶流失、原料漲價、人工缺工三重打擊。我協助他們進行人力盤點,結果發現許多現場老員工擁有豐富實務經驗,卻不會表達、不擅分析,導致制度設計常與現場脫節。
我幫他們導入「師徒制+職能地圖」,再配合AI工具做知識萃取,把老師傅的know-how變成教材,同時訓練中階主管的問題解決能力。半年後,他們自己就可以內化一套「因應客戶小量多樣+短交期」的快速製程SOP,甚至開發出新產品,主動找回失去的客戶。
這就是我常說的:「人才不是成本,是唯一可控的競爭優勢。」
肆、AI不是取代你,而是強化你
過去幾年,我們被許多聳動標題洗版:「AI來了,你的工作沒了」。但真正的問題不是「AI會不會取代你」,而是「你會不會使用AI來強化自己?」
以下是我建議企業立即導入的三種AI應用面向:
1. 強化內部知識管理:打造企業的第二大腦
透過AI語意理解技術,將內部SOP、技術資料、法令規範、客訴案例等知識數位化,建立「知識庫+搜尋+學習引擎」,減少人才流動造成的斷層風險。
2. 優化人力資源管理:讓人力用在刀口上
使用AI進行人員潛力分析、職能落差比對、工作負荷模擬,從「感覺式管理」進階到「數據式配置」。該補人?該調訓?該調崗?讓AI給你參考答案。
3. 強化人才學習動能:打造個人AI教練
以ChatGPT、Notion AI、SlidesAI等工具,配合公司內訓或公開課程,打造一對一的數位學習助教。員工不再只是「聽課」,而是「即學即用」。
伍、五個行動建議,協助企業從關稅陰影中走出新藍海
-
立即啟動人力盤點與職能診斷
釐清目前各職位核心貢獻、風險弱點與可替代性,並對照未來市場的轉型方向,建立人才優化與轉型計畫。 -
導入「AI+人資」混合策略工具
例如導入AI輔助履歷篩選、面試評估、績效追蹤等應用,減少HR事務量,釋放更多時間專注於「文化建構與關鍵人才保留」。 -
設計「用得上的」內訓課程
丟掉制式教材,設計能立即應用於現場的訓練模組,配合「情境演練+任務回饋+AI回饋」的混合學習,讓員工在工作中升級。 -
與外部顧問建立共創機制
企業不可能什麼都會,與專業顧問、講師、AI科技業者建立策略夥伴關係,共同開發解方,讓內外資源形成合力。 -
擬定「轉型預備金與留才基金」規劃
在企業盈餘中預留一定比例作為「組織轉型與人才升級專用」,例如:轉型獎金、學習獎勵、接班梯隊培育基金,避免每次危機來臨時只能拆東牆補西牆。
陸、結語:難關,是勇敢者的跳板
在顧問生涯中,我見過許多企業在風暴中倒下,也見過不少企業靠著關鍵決策逆勢突圍。每一次挑戰,都是「制度 vs 混亂」、「學習 vs 僥倖」、「人才 vs 依賴」的拔河。
今天,20%的關稅,也許只是未來「更多突如其來變局」的前奏。我們不能改變世界的節奏,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更有節奏的人。
親愛的企業主、主管、同仁,願你我都能在風暴中不僅撐住,更能練成:
眼中有未來
心中有制度
手中有工具
腳下有人才
這樣的企業,不怕關稅,不怕競爭,更不怕明天。
讓我們,從今天開始,重訓人才的底盤、重塑制度的脊椎、重啟學習的大腦,重新定義競爭的方式。
如需我協助貴公司進行人資盤點、制度優化或AI轉型規劃,歡迎與我聯繫,我們一起打造「會變身的企業」,面對未來每一次挑戰。
—— 鄭又腆博士 敬筆